大家要警惕
简历上的个人信息可能被泄露
究竟怎么回事?
一起来看看↓↓↓
男子发布虚假招聘信息
骗取2万份求职简历
倒卖牟利4万多元
简历包含着大量个人信息。
深圳一男子陈某在某电商公司任职期间,曾擅自泄露十余份简历给公司客户。离职后,陈某发现贩卖简历信息的“商机”,于是便萌发出假借招聘之名,售卖求职者信息牟利的念头。
陈某通过购买某公司招聘网账号,发布IT、新媒体等就业市场热度较高的虚假岗位招聘信息,获取大量求职简历。这些简历全部含有求职者的姓名、身份证号、电话、主要工作经历等个人信息。
手握海量简历的陈某,将销售对象瞄准具有大量招聘需求的就业培训类公司,他主动上门推销,以每份1.5元至3元的价格,将简历卖出。
短短三个月内,陈某非法获取求职者个人信息21349条,累计出售信息16302条,共计获利42561元。
最终,陈某被公安机关抓获,后退还违法所得42561元。
深圳市龙华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,被告人陈某无视国家法律,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并向他人出售,情节严重,其行为已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。
综合考虑陈某的认罪态度和退赃情节,法院依法判处其有期徒刑一年三个月,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。现判决已生效。
知名IT与知识产权律师赵占领告诉记者,此类简历买卖现象有两种情况↓↓↓
■ 一是不法分子利用招聘平台管理漏洞注册账号,通过审核发布虚假招聘信息以收集简历后进行倒卖;
■二是利用招聘平台技术漏洞,直接盗取用户简历信息后倒卖。
这两种情况都涉嫌非法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。
针对用户信息的泄露,招聘平台是否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?赵占领表示,如果证据充分,平台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以及行政处罚。“如果用户能够证明它因此造成损失的话,这个平台就应当因没有尽到信息安全保障义务,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。”
但如果单一用户无法收集到足够证据,又确实发生了大量用户信息的泄露,赵占领表示,此类情况可以由检察院依法提起公益诉讼。“可能很多用户没有遭到直接经济损失,或者即使遭受了也可能很难举证信息是从哪个渠道泄露,由检察院来代表广大的权益受到侵害的用户来提起公益诉讼,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和途径。”
敏感票据、钥匙、照片等
易泄露个人隐私
注意妥善保管!
除了简历个人信息泄露,我们日常分享生活的“朋友圈”,也非常容易泄露个人隐私,日常要注意妥善保管。比如↓↓↓
■ 敏感票据,如火车票、飞机票、登机牌等;
■钥匙照片也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,配出钥匙;
■带有位置信息的图片内容,容易暴露真实个人住址。
来源:大学生就业资讯